范县:“云端+实践”双轨联动构建“校家社共育”新范式
“从12万人次的云端互动到万名学子的线下实践,范县用‘互联网+育人’工程给出了‘校家社共育’的新答卷。”7月20日,范县教育局“校家社共育”直播间内,范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杜曙光与心理学专家正实时解答家长困惑。这场累计观看量破12万次的直播,仅是范县创新“校家社共育”模式的一个缩影——通过“线上精准供给+线下深度实践”,构建覆盖全县的成长支持网络,让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真正走进家庭、社区。
直播访谈:架设心灵“立交桥”
“家长提问:暑假亲子沟通机会多了,但是不会和孩子沟通怎么办?”在7月20日的直播中,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曹新美的即时解答引发弹幕刷屏。范县创新打造“心育云平台”,已开展9期主题直播,包含:
《暑期防溺水宣传》(直播量38000);
《“双休”背景下如何做家长》专题(单场点赞量突破10万);
《留守儿童心理关爱》专场(覆盖全县15000名留守儿童家庭);
《开学前心理调适指南》(预约量达80000人次)
“每期直播后生成《家长行动清单》,把专家建议转化为可操作步骤。相较传统家访,直播模式使‘校家社共育’辐射效能提升2000倍”,县教育局党组成员白秀娟展示着配套资料包,其中“亲子沟通20问”“情绪管理工具卡”等已成为家长群热传资源。县第三小学吴东璞的家长通过直播学习《“双休”背景下如何做家长》后,成功化解了与儿子因手机使用引发的对峙。
特色实践:从“解忧”到“提质”
“双线融合”育人
线下:
7月12—13日,范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组织7所学校的百名学子踏上赴京科技研学的旅程。在北京航空博物馆,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到了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学生观看火箭发展历程、机器人表演、虚拟现实设备以及模拟飞行器等······
“这样的实践机会太难得了!”县第二小学四年级学生冯鼎茗在研学日记中写道:“在这段难忘的经历中,我收获了无数宝贵的感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线上:
7月底,县金堤路小学开展庆“八一”国防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低年级学生在线共唱《红星歌》、创编“国防手势舞”,“云上直播”视频点击量达5000余次,获赞2000余个。县教育局联合电影院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红色观影”公益活动13场,参与学生已达2000余人。
“三级联动”机制
县级:县教师发展中心举办暑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7天吸引1.4万名家长参与。40名心理健康志愿者通过“线上接单+线下入户”模式,为140余名学生及家长等群体提供“订单式”优质服务。
学校:开展暑期“千师访万家”活动,2721名教师深入35105户进行家访,已解决学生和家长学业、心理、育人等各类问题9000余条,整理特殊群体学生档案1759份、家访记录29524份。
社区:开展“四防”教育专项行动,其中,社区学校开展“四防”教育8场,受益群众800余人次;家教中心组织“四防”巡回宣讲23场次,受益学生、家长6000余人次。
“增值评价”改革
创新建立“校家社共育”成长积分体系,将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等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王楼镇卢寨小学学生通过职业体验活动获得实践积分;县第三小学依托中草药种植园开展劳动教育,学生们在劳动中获得成长积分、传承中医药文化,实现“五育融合”发展。
‘云端+实践’的双轨联动,正在重塑‘校家社共育’新生态。”杜曙光表示,范县将持续深化三大建设:一是服务常态化,9月推出“开学心理第一课”等延伸服务项目;二是资源数据化,打造技术赋能健康成长典范;三是评价科学化,完善学生成长档案追踪发展轨迹。通过“线上课程+线下实践+动态评估”的闭环模式,让教育合力真正渗透到每个家庭、滋养每名学子成长。(范县教体局)
2025-08-13 11:22:05
2025-08-13 11:15:01
2025-08-13 10:58:51
2025-08-13 10:53:06
2025-08-12 15:55:39
2025-08-12 15:49:28
要闻速递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