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3500万、4800人、崔培军——河南助学第一人
本网讯 (卢鹏)一份份助学金带着体温,从掌心到掌心,传递着比金钱更珍贵的热度。
2025年8月21日下午,河南长垣市河南省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门口一派热闹景象。319名准大学生排着队,从公司创始人崔培军手中接过了助学金。
这位被网友称为“全网最爱发钱的老板”的人,再次亲手将上百万元现金递到了寒门学子手中。原计划发放90余万元,但崔培军现场将100多名原本收到2000元助学金的学生资助金额全部提高到3000元,最终发放金额超过100万元。
一、廿二载坚持,为学子点亮前程
这不是崔培军第一次发钱助学。从2004年开始,这项捐资助学活动已经坚持了22届。
二十二年来,河南矿山累计发放助学金及奖励基金3500余万元,资助大学生4800余名。每年八月,这场温暖的聚会都会如期而至,从不同断。
公司员工冯先生介绍:“主要是针对本地家庭困难的准大学生进行帮扶”。除了资助学生,今年部分助学金还将用于为魏庄街道中心学校优秀教师颁发奖金。
二、亲手传递,一份不变的承诺
在电子支付便捷的时代,崔培军坚持亲手发放现金的方式。
“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亲手发放心,”崔培军道出了他坚持发现金的原因。这份亲手传递的温暖,比银行转账多了一份温度,比形式化的仪式多了一份真诚。
沉甸甸的信封承载着不仅是资金的支持,更是一份份实实在在的关怀与鼓励。这种方式让学生和捐助者之间产生了某种微妙的情感连接,不再是遥远的慈善符号,而是可触可感的善意。
三、初心不改,只因曾经淋过雨
崔培军的善举源于一段艰辛的往事。1965年,他出生在长垣县恼里乡一个贫困家庭。为了减轻父母压力,14岁的崔培军就从初中辍学。
他曾经从县城的眼镜市场赊销眼镜沿街叫卖。创业失败后,甚至去山西大同挖煤赚钱。采煤工的苦日子,让崔培军下定决心闯出一片天地。
2003年秋天,一位18岁的女学生来到河南矿山集团应聘打工。崔培军询问后得知,她考上了郑州大学却因拿不出学费想要辍学打工。
崔培军拒绝了她的面试请求,却差人将助学金送到了她家里。这件事深深触动了他,次年便提出了“贫困大学生助学基金”的想法。
四、慷慨背后,是极简的个人生活
作为身价上亿的大老板,崔培军的个人生活却异常朴素。
他的办公室椅子“上面的漆面都掉了不少,看上去跟二手的差不多”。当有人问起为何不换椅子时,他只是简单回答:“这没事儿,这能坐,都好好的,不影响看书干啥的就行”。
对自己吝啬,对他人慷慨,这种反差彰显了崔培军的人格魅力。他曾在发放完千万奖金后,只是一碗熬菜配馒头解决用餐。
五、慈善不止于助学,大爱惠及员工
崔培军的慷慨不仅限于助学。2024年,河南矿山集团实现纯利润2.6亿元,崔培军却拿出1.7亿元作为员工年终奖。
他常说:“河南矿山每赚一块钱,就要花出八毛九分回馈员工,这是企业实力的体现,更是老板格局的体现”。
无论是安排员工父母出游,还是发放高温补贴、收麦补贴,甚至是妇女节为每位女员工发放800元补贴和一支玫瑰花,这些善举都已坚持多年。
六、不图回报,只愿善循环延续
崔培军明确表示:“不需要当网红,也不需要出名。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寒门学子渡过难关,未来学生们能学业有成就是最大的回报”。
他勉励受助学子:“无需回报我,但要回馈社会,成为有担当、有责任的公民!”这是一种无私的境界,也是一种超越世俗的远见。
崔培军还表示,即便自己将来退休,只要河南矿山集团仍在盈利,捐资助学这一传统也将延续下去。让善行成为制度,让爱心代代相传,这或许是对社会慈善最好的馈赠。
如今,河南矿山集团的助学活动已不再是一项简单的慈善事业。
二十二载春秋,4800余名学子的命运被改变。3500余万元资金,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支持,更传递了一种信念——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善良可以传承永恒。
那位曾经因贫困而辍学的少年,用他自己的方式,为后来者撑起了一把遮风挡雨的伞。
2025-08-25 10:38:08
2025-08-23 15:28:15
2025-08-23 14:39:06
2025-08-22 17:45:07
2025-08-22 17:31:31
2025-08-22 17:23:42
2025-08-22 17:11:17
要闻速递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
热门标签